清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你了解多少?

时间:2019-01-10            浏览量:7544            打印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一般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于国内的重点高校或者中科院的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科研实力。通俗点来说,凡是拥有两个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的高校基本上都能位于全国重点大学之列。如果在一些重点高校中,某个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那么此学院的相关专业基本都是该校的王牌专业。

在我国所有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截至2018年3月27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3个,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清华园里有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经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年开始筹建,1988年11月通过验收。

实验室主要从事摩擦学理论与技术、机械表面/界面科学与性能控制、生物摩擦学与生物机械、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微纳光电测试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还开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研究领域涉及摩擦、磨损、润滑、密封、表面与界面、微纳制造、智能系统、生物机械、微纳光电技术、成形制造及装备等。每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973 基础研究项目、863 高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科技开发项目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在国际摩擦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内摩擦学、表面/ 界面工程及微纳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教育部系统唯一从事高性能陶瓷材料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学科的基础上,1988年陶瓷实验室被列为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1991年正式批准建设,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

实验室主要集中研究先进陶瓷新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类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军工产业的重大需求,瞄准高性能陶瓷新材料领域的科学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国家培养先进陶瓷材料领域的优秀人才。

研究方向为:信息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复合功能材料及设计理论;新能源和环境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物理系,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正式批准进入建设期,2013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2015年6月参加科技部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

实验室以低维量子体系为研究对象,瞄准国际最新科学前沿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低维量子材料与结构的制备和纳米尺度上的控制动力学,致力于精密极端条件下的量子输运、精密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和精密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通过理论与实验的密切合作,探索低维量子体系的新奇量子现象、量子调控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探索低维量子体系在未来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应用。

实验室建设了“精密量子输运”、“精密光学测量”、“扫描隧道显微学”、“材料生长与微器件加工”、“理论与计算模拟中心”和“超导技术研发中心”6个研究平台。

拥有电子束曝光机、超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双频刻蚀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低温超导真空显微镜、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半自动纳米压印机、溅射镀膜系统、高灵敏度磁测量系统、超高分辨扫描电镜等价值超过200万人民币的大型仪器设备12台,3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的总价值约为1.01亿元人民币。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行贷款、由清华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组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95年实验室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实验室的学科领域涵盖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两校)和“光学工程”(清华)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分为清华大学实验区和天津大学实验区。清华大学实验区的研究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传感及测量信息技术;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制造质量控制技术。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7月筹建,1990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的基础与前瞻性研究,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的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这些理论相关的应用研究与系统集成。

主要研究方向为:(1)神经和认知科学与智能信息处理的交叉与结合研究;(2)基于内容的海量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针对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信息挖掘等研究具体的算法及应用;(3)计算机科学理论,包括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形式化方法、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量子软件理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4)机器学习理论、方法与应用;(5)多时标非线性系统及分布参数系统的智能建模与控制理论在空间机器人动力学、规划与控制中的应用;(6)先进的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理论在移动机器人与智能车、类人机器人、无人飞机、空间机器人等系统中的应用理论与技术;(7)自然语言文字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包括语音与汉字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文档识别与理解,智能视频监控,多媒体信息处理,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3年基建工程竣工,1995年11月正式运行和对外开放。

实验室围绕汽车安全、节能、环保3大主题,瞄准国际前沿、国家目标,定位于汽车工业共性关键基础技术、汽车工程交叉学科基础理论、汽车领域宏观发展等基本问题,致力于绿色化、智能化的生态汽车的研究与发展。

优势领域和研究特色主要包括: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性(碰撞安全性、制动安全性、主动避撞与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代用燃料汽车)、汽车环保技术(汽车排气污染控制、汽车噪声控制、汽车绿色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