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演讲 | 杨超:开展两岸碳汇合作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时间:2023-09-01            浏览量:1329            打印

本文根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在“2023两岸碳中和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一、林草碳汇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压舱石”

碳汇,特别是林业碳汇,是最后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的压舱石。森林是被公认的吸碳器,是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据测算,森林蓄积量每增加一个立方米,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的氧气。

图片

根据202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整个生态系统(不包括海洋蓝炭)的碳储量为885.86亿吨。现在平均每年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一年固碳约12亿吨左右,这些都已写入国家自主贡献报告中。

据专家据预测,如果2060年实现碳中和,无论是从当量,还是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来看,有可能还有25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不能减排。如果通过生态系统,特别是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系统,目前测算可以贡献15-18亿吨的碳汇。因此以森林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贡献率非常可观。


二、大陆森林资源现状与林业碳汇项目潜力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全国的森林蓄积量194亿立方米,已超额完成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目标。

图片

从我国目前林业碳汇的角度和未来的资源发展情况,大体上有两个判断: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之一,但现在荒山植树造林的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大规模造林绿化,能造林的地方基本已经造了林。虽然新增造林面积在未来会非常难,但是仍然有空间,只是空间非常小。

第二,提升我们森林质量的潜力。现在我国每公顷的森林蓄积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2%,不足巴西的一半,更不足德国的1/3,因为德国林业发展的质量比较高,水平比较先进。

因此,我们对未来林业碳汇的判断,一个是造林面积收窄,另一个是寄希望提高我们单位的蓄积量。

图片


三、林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工作

这几年持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加强资源保护。大家知道,首先要把碳固定住,还得保住,这是是双向。处理得好就是碳汇,处理不好就是碳源。森林大火之后就放出二氧化碳,就会成为碳源。最近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的持续大火,无形当中又把碳排放出去。所以,我们首先任务是保住家底。

因此我们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现在保护面积达25.7亿亩左右,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0%左右。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目前有1万个多处保护地,占国土面积18%。

同时,国家要求我们持续增加碳汇,给最后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压舱石提供更多碳汇底数。尽管造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窄,但是我们现在通过封山育林、飞机播种造林等形式,基本上每年人工造林在2,000万亩左右。现在大面积的人工造林是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图片

我们现在也正在推进森林的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集中提高单位生产能力。我国很多地方森林生长潜力与德国相当,或者说优于日本,我国现有乔木林面积1.79亿公顷,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潜力巨大。如果达到日本每公顷195立方米的经营水平,我国现有乔木林蓄积量为350.78亿立方米,较第九次清查170.58亿立方米可增加森林蓄积量180.2亿立方米,增加森林碳汇储量293.73亿吨,届时我国森林对于碳中和的贡献应该是目前的2倍,或者保守估计应该在30%以上,对于支撑碳汇、碳中和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的草原面积也很大,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草原面积有39.6亿亩,将近40亿亩。林地面积约42亿亩,同时还有湿地,湿地也是很大的储藏库,是应对气候变化一个很重要的调节器。

同时我们现在也在努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但由于价格的波动,特别是能源价格的波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像原来设想得那样好,但也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值得大家关注。

大力推广木竹建材的使用,这在中国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竹代树,以竹代木,以竹代纲,以竹代水泥,这样将把能耗降下来,这也是未来可以认真研究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林业碳汇的基础研究,林业碳汇的认识,现还急缺人才。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上的合作。

林业碳汇的计量监测是关键,有很多工作要做。森林、湿地、草原来讲,它是一个生态系统,要做到可监测、可计量,最后的可交易。现在我们的面临最大考验就是计量监测。年底可能要重启CCER,将造林的新增碳汇纳入到CCER的交易系统,现在大家基本已达成共识,我们也正在配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主管部门推进。

现在新造林纳入到碳汇交易,包括计量监测,审定核证都没有异议。但在提高每公顷森林碳汇能力这部分,各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关键的问题就是计量监测。森林满山遍野,又有额外性,到底增加多少,系数是多少?可计量,可监测是当前最难的问题。

图片


四、两岸在碳汇领域的合作建议

企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核心的细胞。两岸可以共同推动,特别是在陆的台湾企业,能够像一些国际头部企业来做企业的碳盘查,制定碳中和的战略,来推动我们在陆台湾企业尽快实现自身的碳融合。包括将来协助有意愿的在陆的台湾的企业实施一些有实质性的,增加森林碳汇的项目。也可以合作开展一些研究,包括计量监测,资源减排市场的交易等等。


五、服务碳中和战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行动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2010年中国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备案的唯一一家以应对气候变化公募公益基金会。我们的宗旨是紧盯“双碳”目标大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公益平台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践行低碳理念,参与和支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帮扶公益活动。这几年我们也相应的和各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期待利用这次机会和大家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林草碳汇事业。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的时候说“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四库”是对森林作用的高度评价。今年4月4日,总书记再次在首都参加义务植树时指出:“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下去。”

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在此呼吁大家关注节能减排,能源转型的同时,希望大家关注和支持林业碳汇的增加。让我们一起努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为提高“碳库”能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源于演讲嘉宾PPT)


2023年7月7日,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和台湾21世纪基金会共同主办“2023两岸碳中和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碳权经济合作与发展”为主题,来自两岸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会,就推动两岸低碳经济发展、碳权市场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