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台湾高校的科学对话

时间:2025-10-23            浏览量:39            打印

2025年10月18日,一颗科学巨星悄然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海内外学界同声哀悼,台湾高校及学界亦以多种方式缅怀这位科学巨擘。

杨振宁先生生前曾多次应邀访问台湾,开展学术演讲和交流活动,与台湾高校结下深厚的学术情缘。每一次到访都如春风化雨,播撒下科学求知与传承的种子。

1991年4月,杨振宁与陈省身、李政道、李远哲应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刘兆玄的邀请,参加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分别发表学术演讲,并共同主持“杰出校友座谈会”,回答师生的问题。

1762228111339081726.png

2009年3月,杨振宁再度访问台湾清华大学,以"物理学的诱惑"为题带来科普演讲,现场反响热烈。他在演讲中特别鼓励台湾学子:"保持好奇心是研究物理的动力",朴实话语中蕴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许。

1762228165224073100.png

在台湾清华大学校史馆里,也收录着杨振宁先生的资料,印证着两岸清华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结。

1762228206996056392.png

2015年3月19日,93岁高龄的杨振宁携夫人翁帆访问台湾,接受台湾大学颁发的名誉理学博士学位。时任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为杨振宁颁发学位证书。证书上写到:“杨先生对宇称守恒律的透彻研究,以及‘Yang-Mills规范场论’和‘Yang-Baxter方程式’的提出都开启了物理和数学的历史新页,对人类文明贡献极巨。”“授予名誉理学博士学位,以表尊崇”。

1762228258136093629.png

在颁授典礼后,杨振宁为台湾大学师生带来《美与物理学》的讲座,并与到场学生问答互动。面对学生“天分在物理学研究中重要吗?”的提问,杨振宁幽默地回答“天分不是必要的,可是非常有用处。”引来现场一片笑声。他还谈及两岸学子特质,以客观视角分享观察,让交流超越学术本身,更具人文温度。

先生已逝,风范长存。那些回荡在校园里的演讲声、座谈会上的答疑语,终将化作滋养两岸青年的精神养分,延续着科学传承的火种,也见证着两岸学术同根同源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