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台湾会馆:一百多年前台湾的“驻京办”
时间:2019-04-03 浏览量:7863 打印北京市东城区大江胡同,距离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正阳门约500米地方,有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这就是一百多年前就有的“北京台湾会馆”。
“台湾会馆”是在京台湾人聚会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期由在京的台湾人及其组织使用和管理。台湾会馆延续至今已有120 年的历史,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台湾会馆出现于清光绪年间,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台湾会馆因而就台湾举人进京赶考而建立。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共有32位台湾籍举人考中进士。为方便台湾举人来京参加考试和联络感情,1893年台籍进士施士洁主持建立台湾会馆。
它既见证了在京台湾人的活动,也见证在京发生的一些重大涉台历史事件。如今的台湾会馆就在大门旁,“五人上书”铜像引来不少来宾驻足,大家都知道清末有个公车上书,可不知道还有个台湾版的五人上书。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表达台湾同胞强烈反对割台的决心和民意。
1896年在大江胡同选址购买民宅加以扩充,形成了如今的台湾会馆。建成之后,这里变成了台籍精英的汇聚之所。2009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拨款对台湾会馆进行修缮并扩建。2010年5月7日,台湾会馆盛大重张,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广大台胞和各界人士。
新修成的会馆分成台湾会馆、云间会馆、福德禅林和地下多功能会议厅,总面积约3800平方米。会馆的设计聘请了台湾设计师,突出台湾建筑特点。馆内以贵重木材为结构主体,延续古典风格。馆外由台湾风情市集、阿里山广场等共同组成台湾商务区。红砖砌成的道路透露出台湾建筑的特色,古朴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台湾特色的建筑元素。
作为大陆唯一的台湾会馆。台湾会馆的存在,是台湾与大陆、台湾同胞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