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演讲 |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两岸企业合作新机遇

时间:2024-10-11            浏览量:1719            打印

本文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盛九元在“第二届两岸新经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我们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了许多调研,很多企业都在询问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家还没有完全理解。在上海,我们也向许多台资企业介绍过这个问题,今天很有幸, 在这个场合来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

外部挑战的不断加剧,是我们提出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两年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现在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险恶。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今年9月,一周之内,美国就集中通过25项涉华法案,限制中国在经济、政治及科技领域影响力,可见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

接下来是内部因素。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1728614289750045518.png

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根据现实需要提出“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能够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高质量发展相衔接?经过不断探索,在今年进行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因此,新质生产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我们不断地探索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慢慢累积形成的。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中国必须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 


二、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

202396-8日,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97日,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12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总体定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141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21日)

1728614466029080591.png

这里有一个词语发生了变化,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决定中》,将“高科技”改为了“高技术”,这样的表述更为具体明确。

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正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深化,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化和完整的构架。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在我们先前讨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我们强调了三个关键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些要素正在经历哪些新的变化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首先,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我们之前已经强调过,无论是在两岸合作还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的角色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这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分类。我们将人才分为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这种划分越来越清晰。在许多企业调研中,企业反映技术发展不仅包括创新和研发,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应用型人才。

大陆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的界定,提出了熟练技术工人和大国工匠等概念,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我们强调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特别重视以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 

在过去,我们经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特别关注战略人才。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他们是国家技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也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我们拥有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他们支撑着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这方面也是两岸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例如,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之所以关键,并非仅仅因为拥有多少高科技人才或突破性技术,而是因为它拥有成熟完整的技术工程师及技工体系,这也是大陆开始调整的方向。

其次,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劳动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被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体形态生产工具,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它们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类是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包括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更加重视这类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曾经是一个瓶颈,尤其是工业软件方面。现在,我们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并视其为推动劳动资料创新的关键领域。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湖南邵阳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之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全球70%的打火机都出自这个小小的地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年前邵阳的一碗米粉价格是五毛钱,现在涨到了十块钱,而邵阳打火机20年前是一块钱,现在依旧保持一块钱的价格。这一现象背后,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不断与全球新潮流接轨的结果。

1728614497972017926.png

再次,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这里有三个方向:一是不断面向深空、深海、深地扩展。二是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三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比如我们看到各地方都成立了大数据局。

从以上可以看到,我们现在讨论的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是生产力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我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大幅度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所以我们说,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发展颠覆性的技术和前沿技术,形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更好的匹配。它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技术进步,而是要求各要素之间有效的协调。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1728614530597074833.png


三、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办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个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创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可以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落脚点在于创新。所以,理解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第一点就是如何促进创新。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这从中美科技比较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开始,我们的科研投入增长迅速,尽管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考虑到中美GDP的差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超越了美国,特别在科学工程领域的博士生数量上已经超越了美国。这表明我们在是在劳动者的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1728614552730055863.png

1728614564935050386.png

我们的研发投入与美国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在基础科研方面的投入中美差距更为显著。美国的基础科研投入占其总研发投入的16%,而我们只有6%。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加强的领域,也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关键所在。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的根本来源是基础科学。因此,加强基础科研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质生产力中特别强调的关键点。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举个案例: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以“选人而非选项目”的方式,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两岸合作新机遇

两岸合作面临的基本态势 

今天,我们有很多台商朋友在场,我们要探讨的是新生产力与台商的关系,以及台商在大陆未来发展的前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两岸合作目前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两岸经贸合作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投资和贸易正在急剧萎缩,尽管大陆仍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2021年两岸贸易达到3200亿美元的高峰后,贸易额开始下滑。例如,今年6月份两岸贸易增长了7%,虽然扭转了下降趋势,但同期台湾对美出口增长70%,它的贸易对象正在发生变化。在投资方面,台湾对大陆的投资比例也有所下降,从最高峰时占台湾对外投资的83%降至最低时只有11% 

这种情况的出现,第一,由于中美博弈,许多美国企业要求订单不能从大陆出货,而必须从东南亚、墨西哥、印度等地出货,导致贸易转移。第二,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成长的主旋律。这使得台商也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外资包括台资在内,在大陆的运营模式也面临着调整,一方面投资方式的调整,从过去强调独资,转向更强调适应“中国成本、中国方式、中国速度”的运营特征,所以合资合作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方向。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重点有所调整,过去两岸的合作里面最重要的产业领域就是电子信息,虽然电子信息当然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仍然合作,但在未来产业领域里面,两岸间的产业合作契合度有所弱化。第三,民进党当局单方面对大量大陆产品出口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 

两岸合作的道路选择

现阶段美国持续对华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并强制跨国企业调整订单来源地的情势下,民进党当局将此视为“倚美脱中”的机遇,而部分台资企业见猎心喜,开始全面转向欧美市场。短期看,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长期呢?    

从长期走势看,任何企业都需要做出三大趋势性判断:一、逆全球化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走势?二是美国及欧洲的再工业化能否实现?从英特尔和波音的例子可以看出,欧美实现再工业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是中国大陆经济能否保持稳定成长?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虽然艰难但一旦能够攻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格局不会改变。

以上是任何企业都要面对的3个问题,对于台湾经济与工商界来说,选择作为“中华民族经济体的组成部分”还是成为欧美的“弃子”?这是必须面对的!

两岸企业合作的新机遇

两岸未来的合作契机在哪里?我们可以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方面,来探讨两岸如何合作。

1728614600955055886.png

首先,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大陆目前拥有全球最多的工程博士,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也是最大的人才聚集地,这些因素为两岸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且两岸在教育下一代和理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都很高,这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劳动对象的角度来看,两岸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有很好的契合点。台湾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硬件方面一直表现出色,大陆在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等软实力方面更强,因此,两岸可以在这个产业链中互补,在战略性产业中可以有很好的合作。同样,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台湾的半导体强项也可以得到发挥。所以,两岸无论在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两岸合作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只不过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受到了一些制约而已。

从劳动资料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机等算力基础设施为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尽管目前美国对大陆的半导体产业施加了限制,但两岸可以通过非实体的方式进行更紧密的连接,两岸合作的最大要素是人,如何更好地调动人的潜力是关键。

总的来说,两岸未来的合作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中美博弈所带来的制约。两岸合作的最大要素是人,如何更好地调动人的潜力是关键。

 

       (本文内容有删节,图片来源于演讲嘉宾PPT


 

929-30日,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两岸新经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 引领两岸企业创新”的会议主题,聚焦光电、低空经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展开深入讨论,为推动两岸新经济产业合作创新,融合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