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 | 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创新

时间:2018-06-07            浏览量:6114            打印

在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发起主办的“2018两岸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在演讲中,陈晓华从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重要性、需求的可及性及保证供给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主题进行了阐释。

他指出,农村金融改革要找准立足点,标志就是看农民到底得到了多少实惠。如果改革只是解决系统本身的问题,不解决农民的需求,这是很难成功的。而发挥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关键是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

 1529572692127008574.jpg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大局来开展工作。


乡村振兴任务非常艰巨,面临很多难题要破解,有三个问题不解决不行。一是建设用地的问题。二是资金支持的问题,钱从哪来?三是人才支撑的问题,没有带头人,乡村振兴就可能落空。 

建设的问题、人才支撑的问题随着发展越来越突出,但是农村金融的问题是个老问题,这些年一直都在致力于破解和解决。我从清理基金会到后来的农村信用社、农行的“三农事业部”以及农发行职能的改革都参与了,深感到改革的艰巨和重要。

这十几年我参加中央一号文件的改革工作,刚开初农村金融只是几句话,后来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部分,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和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推动。

应该说这些年在农村金融改革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有很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几个方面是比较突出。

1.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现在涉农的金融机构有政策性的、商业性的,还有合作金融的。从过去的信用社、农行、农发行到后来的邮储和小额信贷公司等,应该说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2.创新信贷担保的方式。这也是改革的一个难点。农村金融为什么发展的比较滞后,很重要的就是担保问题怎么解决。这些年为了解决担保问题开展了很多试点,试点很重要的就是创新抵押品,既要保证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又要防范农村的金融风险。

如果不解决担保的产品、担保的方式,农村金融没办法展开。所以这些年在土地制度、仓单质押等方面开了很多制度口子,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在探索之中。

3.完善了农业保险政策。这个方面最值得肯定,当时研究农业保险的时候非常担心能不能持续,现在看是多余,在农村金融里面保险的发展是最突出的,对农业的支持最明显。

农村金融的改革很多方面值得充分肯定。同时也要看到,现在农村金融的发展总体上看还是短板,离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找准农村金融改革立足点



我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些体会,就是改革的立足点放在哪儿?如果改革只是解决系统本身的问题,不解决农民的需求,这是很难成功的。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看农民到底得到了多少实惠,所以这一点是我们改革的立足点。只有沿着这个方向去改革,成效才能更加明显,也更能得到农民的认可。

现在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主体多元、经营方式多样,怎么来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政策是一个很需要研究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普通农户生产用的资金贷款问题通过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可以解决的。而且信用社的借贷,现在款额越来越高,过去三万,后来五万,现在有的地方放到了十万。根据生产季节,过去是贷几个月,现在可以延长到一年多。

改革应该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最突出的问题。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问题,合作社、龙头企业往往没有有效的抵押担保品,而且他们的资金需求和普通农户比又有很大的不一样。尽管这些年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解决,但从调研的情况看离他们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发挥好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关键是创新



过去的发展靠改革创新,今后的发展也是要靠改革创新。实际上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沿着三条线在开展,我觉得是要继续坚持的。

一是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重点问题:发展合作金融

现在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在逐步显现和发挥,商业性金融非常活跃,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怎么样把合作金融搞起来。

实事求是的讲,信用社改革的时候是想沿着合作金融的道路前行,但是很艰难,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又回到了商业金融。大家可以去数一数,有多少信用社变成了地方性的商业银行,这离农脱农的倾向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成本最低的、离产业发展最近的是要把合作金融搞起来,当然在中国搞合作金融不能再像过去搞合作基金会的那一套,必须是规范的、有效的来运行。我建议可以搞一些试点,通过试点来逐步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像西方国家一样通过地方性银行完全解决,也不可能像日本和台湾地区一样通过农会的金融机制来解决,中国的合作金融到底怎么办。过去想改造,现在看来改造是非常艰难的。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的产品。

重点问题:抵押担保的方式问题

创新农村金融的产品这些年非常活跃,包括资金、保险都有很多创新。现在创新产品还有一个抵押担保的方式问题需要研究。很多同志把希望寄托在承包地、宅基地,通过抵押来解决担保问题,对这个问题现在叫允许,叫试点。

这一点我希望大家把握好,我不知道别的地方、别的国家、别的地区是不是农民都是通过土地担保和房屋担保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抵押了以后怎么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银行敢要它的承包地吗?农村的熟人社会,就这么几亩地你去怎么处置?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想当然,要通过试点很好的把问题摆清楚。

为什么按照改革试点两年要基本完成,现在看来两年基本完成不了,又延长了两年,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产权关系的复杂性。

别的国家地是农民自己的,我们是集体所有的,产权性质是不一样的,农户的特点不一样。所以我们产品的创新里边包括了抵押品,这要通过试点来解决。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

重点问题:降低成本

金融方式很大的是要降成本,农村农业的特点就是这样,要完全按照城市、工业这一套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养那么多人,是不现实的。只有借助两个势,一是“互联网+”,就是信息化的技术来解决降成本的问题。二是方式的创新,通过批发,充分的依靠基层各类服务组织来解决监管的问题、跟踪的问题、担保的问题。

当然金融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风险防范,所以我们这些创新都要和监管能力相适应。很多同志都在埋怨为什么金融的步子和其他比较起来迈得小,实事求是讲金融是特殊产品,风险的防范特别是农业上的风险防范尤为重要,所以现在总体上还是要稳步推进,但是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试验和探索。

 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


农业的特点、农村金融的特点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实际上商业银行改革的时候是付出代价的,信用社改革的时候也剥离了不少不良资产,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要不然不能轻装上阵。

如果只解决可及性,不解决可持续性,这个金融也是搞不好的。所以在这儿我们也应该呼吁,继续完善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推进财政支农资金金融化的运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的交易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

实际上现在在税收上,过去的营业税降了好几个点,有一些支持,但是现在看来还不够。要把农村金融作为国家支农的政策工具来看待,不要简单的看成是商业的金融。

当时搞保险条例的时候我们就想讲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但是有的部门就坚决不答应,我觉得我们要从道理上把它讲清楚,农村的金融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支撑乡村振兴的战略。



(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