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演讲-“互联网+”如何改变传统农业
2015年12月27日-28日,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农业合作促进事业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农业专委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两岸“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在“互联网+”领跑中国现代农业专题论坛中发表演讲。
在演讲中,赵春江从分析我国农业现状切入,认为我国农业现在存在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农业劳动力缺少、老龄化,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等突出问题,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是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应该去客观的理解和分析它。从全球来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未来的农业是以信息知识加上智能化的装备为主要特征,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本质是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能力,解决传统农业存在的“痛点”。
以下是赵春江演讲实录的节选:
一、对以我国农业现状分析
我们国家农业现在的情况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生产规模和效率问题。目前我们国家农业生产规模偏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印度的二分之一。另外和全世界平均水平来比的话,大概三分之一左右,是美国的二百分之一。另外,单位人均、劳均负担耕地面积小,破碎化程度很高。基于这些问题,我们的现代化的机械装备,一些科学技术难以大规模的进行应用,规模的效率和效益问题难以体现出来。
现在国家关注土地规模经营小的问题,“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三权分立是我们国家在解决农业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一个伟大的创举。现在土地流转速度很快,流转土地面积大概已经占整个耕地面积的28%。家庭农场也发展比较快,2012年的时候公布是87.7万个,现在大概在百万个左右。每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概是200亩。另外,我们国家有四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生产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这些新兴经营主体的发展,对改变目前规模小的问题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规模小,我国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接近40%的农村劳动力仅创造了11.3%的GDP。2010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每年约1800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1591元,发达国家大概是每人4-6万。现在,一个美国的农场工人生产的粮食能养活一百个美国人,大概40个其他国家的人,所以劳动生产率与规模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个大的问题是“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预计2020年能够达到60%,2030年能超过7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人工成本的加大,这是我们农业生产面临的非常突出的一个现实问题。另外,农业劳力老龄化,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结构,平均大于55岁,其中大于60岁的占74%,所以这种形式还是非常严峻的。农业产值的效益不好,城镇化引起劳动就业的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
第三,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以水稻为例,目前,我国从越南或泰国进口的水稻到岸价平均每斤1.4-1.7元,国内价格大概是1.8-1.9元每斤,基本上一斤差3毛钱。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在国内市场采购,而是会去进口粮食,导致我们国内的粮食卖不出去,今年,我们玉米大丰收之后,产生了新的储量难、卖粮难问题,国家指导价是一块钱,但实际上农村成交的价格是在9毛钱,有的是8毛钱。蔗糖人均到岸价比我们便宜一千块钱,这对我国的蔗糖产业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主要问题就是劳动力在整个成本当中的增加,因为甘蔗不能机械化生产。像美国都是机械化种植、收割,全自动生产。中国需要劳力,劳力就需要钱,过去人口劳力的红利现在没有了,而且人工成本现在发展很快。
二、“互联网+”改变传统农业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分析,怎么去发展我们的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答案是能解决一部分,或者是缓解一部分,不能全部解决。“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手段,是一个方法学上的问题,而且“互联网+”目前更多的是虚拟经济的范畴。 “互联网+”是一个好东西,的确对于拉动我们国家的经济,特别是经济下滑的条件下,发展“互联网+”还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各地一拥而起,乱哄哄,以为“互联网+”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不对的,而且“互联网+”过度的炒作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当大,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的根本,如果一个农民不种地,纺织工人不织布,炼钢工人不炼钢,对我们国家经济未来的打击是巨大的。
“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好的手段,我们应该去客观的理解和分析它。过去互联网强调网络和网络之间的连接,现在“互联网+”是以网络为基础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广泛应用的一套体系,其本质特征是从信息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我们国家当下提出“互联网+”实际是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在互联网经济全球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推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互联网+”通过在线化和产业之间的协同,使我们原来的数据信息价值得到无限的放大,充分体现。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是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目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信息技术对GDP的贡献率,中国排第三,英国第一,韩国第二。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应用角度来说,比如“互联网+”农机精准作业方面,美国迪尔公司(John Deere)提出的Farm Sight,天宝公司(Trimble)提出的Connected Farm,就是利用网络通讯与无线技术,将农机装备、机主作业人员、设备供应商互通互联,有效提高作业效率、精度。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决策方案进行实时的实施,使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
“互联网+”是一整套的信息技术,窄义上讲是Internet,但是广义上讲,它涵盖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整套的信息技术体系,像机器内部的短距离通信控制就属于这个范畴。应用电子控制技术播种,使得播种实现单地定向的播种,从而大幅度提高我们的播种质量,降低种子的消耗。
运用导航技术,可以满足农业上厘米级的导航需要,提高作业质量。像东北大豆种植的起垄作业,机器的收获是根据机器播种时候的空间信息,因此将来机器耕作也可以实现精准对行,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一系列完整作业过程。日本的植物工厂,和温室大棚不一样,是营养液内部循环,对外没有排放。我们国家人均的耕地面积很少,如果采用液态类的生产,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农田去生产粮食,这样缓解耕地不足的问题,而且日本是在几十层的地下夜间生产,把工业上晚上不用的电充分利用起来,基于这种生产方式的产品可以拿来直接吃,解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像美国的果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网络通讯控制管理一套体系生产有机果园。欧洲是奶业发展最好的地区,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无人值守进行奶牛的生产,运用自动化的生产线,大概两个人能管200头奶牛,实现这些自动化的管控,有通讯的问题、控制的问题,一系列的IT技术的体系在里面发挥作用。另外,农产品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建设,从农田到餐桌,从种子开始一直到生产加工整个环节,我们获取信息、跟踪信息,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的控制,通过信息流控制业务流,放大资金流,这也是“互联网+”重要的价值体现。
三、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是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大家都提出来像工业4.0的问题,如果和工业对比来说,农业是什么状态?农业1.0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手段的传统农业,农业2.0以机械化作为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农业。农业3.0以信息为要素,以互联网、自动化应用为特征的数字农业和信息农业。农业4.0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为特征的智能农业。这是按生产力变化来划分,农业本身还不光是这个问题,所以关于农业年代的划分、版本的划分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还有把种子、农药、新品种的选育叠加在一起,不管怎么说,未来传统农业是以土地和机械为基本特征,未来的农业是以信息知识加上智能化的装备为主要特征。我们国家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很快,农村现在大概有接近3.75亿网民用户,在农村地区网上进行生产、经营、销售、信息消费等等。
二是“互联网+现代农业”本质是什么?过去我们基于互联网也做事情,不一样的思维和模式的创新,导致了经营模式、发展模式的创新。过去强调的是单体技术的应用,之后强调的是集成模式的应用,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思维解决农业的特点问题,把互联网因素或者信息的因素引进来之后,关键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创新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农业要深度融合、创新模式才有本质的体现。
未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按照我们国家关于推进“互联网+”的应用发展,农业的重点是要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具体的内容是生产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经营问题,电子商务现在“互联网+”在这个体系里,体现的比较突出的是经营问题。
“互联网+”推动全社会参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色,科研院所重点是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政府重点是引导,拿出相应的资金,包括牵头制定一些标准。我们企业主要还是基于这种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背景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支撑服务能力。生产经营主体要有积极应用,拿出资本进行投入,我们社会资本进步之后,因为有钱了把“互联网+”搞得很热,但是社会资本的进入存在另外一个倾向,就是过度的包装,现在很多企业都往这个方向走,实际存在过度包装、上市圈钱的嫌疑。
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例
举一个我亲自牵头做的关于“互联网+”农机监管服务的实例。农机作业有很多的过程、程序,从整地、播种、收获、施肥、打药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就是农机深松作业。国务院批准农业部是2亿亩地,今年2014年必须完成,但是2亿亩让拖拉机深松之后,到底深松的松度是多少,深松的面积是多少?过去都是以人工拿尺子量,我们建了一套监测体系,三个传感器,加上通信网络,拖拉机的驾驶棚里还有一个小型的监控终端。基于这个体系,我们今年从9月份-11月份,在全国推广了6千多套,主要是在山东和安徽,当然其他省也有,涉及到11个省,不同的地基建立了不同的网络化的监测体系。只要在线,拖拉机把钥匙一插在机器上,这个东西就可以显示出来在什么位置。而且通过这套技术体系,我们知道每台机器在什么样的位置作业,作业的面积是什么情况,作业的状态什么样,我们还可以把地区的全部数据统计起来,进行分析,不同时段作业了多少面积,而且不同地区作业了多少面积,这样政府对这个数据特别感兴趣。因为现在国务院要求每天农业部要向国务院报深松的动态数据,这是监管的工程。
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每一台机器每天作业的质量情况,合格不合格都可以统计分析出来,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拍一张机器作业的照片,这些资料数据确实是有用的,能够对于每一个个体进行监测和管控。我们今年大概6千台机器作业起来,积累了30亿条的数据记录,总数据在1700多G,日均是30个G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我们还可以进行分析,这些基本的情况,包括总作业的小时数,每个机器的一天工作时数,不同机具的配套程度,跟合格率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数据我可以本身又提供有深度价值的服务。这些数据对政府、对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监管基数都特别有意义。
最后引用汪洋书记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交流,就是把“互联网+现代农业”成功的“盆景”变成“风景”,实际上是普遍化推广应用的问题。
(文字编辑:褚双双,美编: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