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演讲-农业如何面对“互联网+”热潮

2015年12月27日-28日,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农业合作促进事业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农业专委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两岸“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张兴旺出席论坛并作了专题发言。

 “互联网+”到底能对于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互联网+”到底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热潮当中,我们如何保持一个很好的理性?让我们来看看张兴旺主任如何阐释“互联网+”领跑中国现代农业。

以下为张兴旺的演讲实录:

寒冷的冬季里,“互联网+”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温暖,在今年以来,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尤其是以“互联网+”农业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让我们全社会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到农业和互联网这样一个领域,让我们去思考怎么样以“互联网+”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让我们产生非常多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十天前,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刚刚圆满落下帷幕。两天前,周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分析了当前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而且对2016年,尤其是“十三五”时期的农业做了全面的部署,今天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就在这里举办“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更高水平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更好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到底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互联网+”到底能对于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且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热潮当中,我们如何保持一个很好的理性?

“互联网+”对于中国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

昨天,我见到一位年轻有为、回国创业的小伙子,他30出头就在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多年,而且成为了一个万人企业的CEO。他说在沙特那样一个环境里,从事建筑业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怎么样把在沙特赚的盆满钵满的钱投到国内的产业,转化成为资本,怎么样赚取更好的利润为国内发展服务,他一直作思考,作了长期调研以后,他作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把从沙特建筑业里赚到的钱投到国内智能家居行业。他说我考察了国内外各个情况,终于发现中国很多产业、很多技术是落后于国际的。但是中国的“互联网+”不输于任何一个行业,所以我决定把资本投入到国内的智能家居行业,把建筑业家居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这是他的一个战略选择。

北京雾霾这几天不断来袭来,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如果你仔细去看如何应对PM2.5,就会发现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正在有一件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就是很多人在应对雾霾的过程当中,在不断地要寻求一个方式,去购买空气净化器。我有一个体会,而且我发现身边很多的朋友都感受到同样一个现象,在北京这样一个市场,变成智能家居背景下的一款空气净化其正在进入限购的行业,正在出现限购的情况。在很多工业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能够出现限购那是不容易的,那不仅是雾霾的影响,还有“互联网+”的力量相结合的产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回顾到“互联网+”这个领域,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以后,谁能想到他今天和中国的联系、和农业的联系呢?1987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1994年,也就是1992年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到1994年中国全部接入了世界互联网。1994年到2005年,11年以后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在当时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这样一个要求过程当中,去查2005年的一号文件只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在十年以后,“互联网+”成了一个国家战略,而且今年3月5日在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这样一个战略构想。5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7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9月6日国务院下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10月26日到29日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要积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15年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而且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把主题确定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一年之内这么多国务院层面的文件重磅出击,围绕一个主题,一年之内有这么多的活动围绕“互联网+”不断地发出声音,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在历年的中央国务院关于各个经济领域部署过程当中,回顾一下这些历史,去查找一些这样的部署文件,很少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我的印象当中,在农业的领域里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这么频繁?最近我一直想想,在整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滞后的影响不断显现的过程当中,中国经济怎么样在新的形势下来破冰前行,怎么样根本上去摒弃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对我们的影响?“互联网+”或者会成为中国经济前行当中经济学意义上常常讲的鲶鱼效应。我想我这个理解不一定是对的,但有很多情况表明,值得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英国研究产业发展和演进的经济学家卡洛塔·佩蕾丝发现,每一次到了技术革命都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安装,新兴产业的兴起和设施广泛安装以后才有第二个阶段,就是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效果显现。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的数据,我不再去详细阐述它。总之,中国在互联网设备应用方面的普及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互联网研究中心有一个研究报告,我大体赞成它的观点,他说互联网应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个人应用查询基本的信息。第二个阶段是民生服务,通过网络去交水费、电费、学费。第三个阶段是业态创新。国务院几次的文件特别强调要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我体会“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正处在业态创新阶段,所以才提高到这样一个应用程度。

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和业务外包的跨国公司埃森哲对32个国家和地区作过一个消费者调研,发现在在线使用方面,中国不仅领先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且也领先了很多发达国家。中国政府网在10月份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网友们到底对中国经济2015年影响要素最紧迫的3个因素是什么,“互联网+”列到第一位,因此我体会在原来意义上讲,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还有“项庄武剑,意在佩公”,鲶鱼效应本身不在于鲶鱼的本身,而在于沙丁鱼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互联网+”对于中国经济来讲,或者成为鲶鱼效应当中的那条鲶鱼,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当然我这个比喻不一定是恰当的。

农业农村如何用好“互联网+”

不久前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农业有了很多关注,包括要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都给予了很多关注。“互联网+”对农业到底意味着什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这些对农业到底意味着什么,究竟如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如何通过信息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仅是一种互联网技术,更是一种互联网思维,把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整产业链,才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一个真正内涵所在。

在这方面,9月14日,国务院汪洋副总理在视察北京的时候做过一个清晰的阐述,他说要加大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农业农村工作当中应用,不断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注入新动力。我想这个理解是非常全面的。但到底怎么样去理解它,怎么样来落地?大家注意到现在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很多解释,或者在这样一个创业年代“条条大道通罗马”,无论从什么角度,只要是基于“互联网+”的,有利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些探索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但我更愿意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角度,从怎么样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杠杆来促进农业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去思考。或者我们能够更加登高一呼,站的更高一些,看的更远一些。

一是要研究怎么样以“互联网+”来提升粮食和农业的生产能力。在生产技术层面,包括最近几年搞的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都做了很多探索,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加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但目标瞄准的是怎么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能够给我们很多的支持。二是以研究“互联网+”来强化农业的市场监管。包括黑名单制度,包括怎么样来防治劣币去除良币,怎么样防止柠檬效应,都有“互联网+”给我们提供根本的手段。三是以研究“互联网+”来强化乡村的治理。包括村务公开,包括大病统筹,包括就业创业都是有意义的。四是要研究以“互联网+”强化环境保护。五是以“互联网+”强化面向三农的公共服务。

我简要介绍这些是因为十八大以后中央特别强调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这五个方面的职能。这五个方面的职能,在新形势下强化这几个方面的职能,“互联网+”都会给一些新的指点。这些方面,我一直注意到《古文观止》一篇柳宗元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文章很短,如果仔细看就会看到在什么背景下如何处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如何处理政府和产业的关系。文风非常朴实,但是道理非常深刻,值得我们去思考。或者利用“互联网+”能够让我们在新的年代找到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更好的方式。

如何在“互联网+”热潮当中保持一种理性

我总的体会,主动拥抱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会让人感到温暖和前行的动力,但是如果失去理性也会有风险。在各地调研当中,有四点是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要避免一往情深的思维盲动,农业本身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它不同于任何一个产业。“互联网+”也不能改变农业本身的性质,但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思维方式或者是一个前进的杠杆,在这方面其实要有很好的把握。山还是那个山,粮还是那座粮,怎么样用“互联网+”让山更美,让粮更加引人注目和有魄力,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避免一哄而上的工作冲动,原来那句话叫“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要有一窝蜂的方式,一种思维的惯性,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这种冲动。

三是要避免一夫当关的英雄主义。我们在政府不断转变职能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怎么样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当中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站好位、值好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要有这种意识,必须是一个合唱,而且是大合唱,而不是由政府部门来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这是不太现实的。 

四是要避免一电了之的理想主义。农业整个电子商务对整个经济业态的发展,对整个农产品流通格局的意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农业电子商务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当中正在显示出非常强劲的生命力,但也不要以为有了电子商务,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我相信建立现代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于构建新型的流通格局将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本身的作用仍然停留在一个业态创新和整个流通格局创新的层面,因此要很好的把握它,而不能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电子商务本身。

(文字编辑:褚双双,美编: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