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演讲-现代农业政策解析

12月27日-28日,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农业合作促进事业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农业专委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两岸“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出席论坛,并做开篇演讲。

在演讲中,韩俊主任针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农业发展政策走向进行了诠释。韩主任认为“十三五”期间,保经济增长6.5%的底线、实现7千万人口脱贫,解决1亿农业转移人口是展望今后五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的三个重大政策目标,而大力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将给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高粮食的产能,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在具体政策方面则表现为保护耕地、推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各种适度的规模经营、改革农产品价格政策和收储制度、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以下是韩俊主任的演讲全文:

非常荣幸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邀请我参加这个活动,就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政策问题和大家作一个交流。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举办“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整个国家发展的宏伟的政策蓝图。根据五中全会的政策蓝图,我们在三农发展方面,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五中全会也要求要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前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要研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今后五年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性政策的框架。

今天,我主要围绕着三农里面的一农,就是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的时候,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关注三个重大的政策目标。第一个政策目标,“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经济增长确立的底线是6.5%,按照这样一个增长的速度,到202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将会达到17万亿美元,现在是10万亿美元。可以说基本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城乡居民的收入还要翻一番,我们每年经济增量就是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10万亿美元,每年增长6.5%,每年增加7千亿美元。这就是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

第二个变化,大家要关注中央刚刚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我们确立的政策目标是今后五年在现在的贫困标准下,7千万人口全部脱贫,现在我们的贫困标准按照购买力评价的话,一天是2.2美金,世界银行确定的标准1.9美金,我们按购买力评价确定的贫困标准比世界银行确定的标准是要高的。7千万人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对世界的一个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抓。这是一个什么含义呢?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要脱贫,全部脱贫,现在叫脱贫攻坚战,不只是扶贫攻坚战,光扶不脱不行,一定得脱贫。

第三是中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解决1亿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和其他的一些常住人口,以及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城里落户定居的问题,一年要解决1660万人,每年要让1660万人到城来落户。

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政策目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农业发展还有巨大的机遇。现在不要看像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农业产值占GDP的产值只有不到1%,我想台湾的比重也不高。但是农业不光是提供产品的,台湾最早提出来农业是“三生”农业,农业既是生产农业,也是生态农业,也是生活农业,这个概念大陆已经完全接受了。也就是说,未来5年,中国仍然处再一个食物消费结构继续快速变化的过程当中。老百姓对口粮的需求是下降的,但是对其他食品的需求还是会继续的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说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要提供口粮,提供粮食,还要提供丰富的、营养的、安全的食品,还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农业不但要让老百姓饱口服,还要让老百姓饱眼福。就是要观光,最早去台湾考察,台湾提出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致农业、生态农业等很多,20多个,也就是说农业的未来会越来越丰富。所以讲到“互联网+现代农业”,我们首先要做需求的分析,从需求来讲,农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我今天主要讲一个观点。相对于城乡居民和社会,对农业的需求来讲,农业的供给侧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包括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讲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革命性变化。其实很多人觉得这好像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是我们经济发展,包括对农业来讲,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遵循。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84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全世界第一,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我们的经济总量比英国还要大,我们是全球老大,经济总量比英国还要高。英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他的GDP是怎么构成的,是由机器、蒸汽机、火车、汽车构成的。1840年以后,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已经到来了,中国那时候是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一边是坚船利炮,一边是花拳绣腿,怎么可能不败下阵来。不要看我们现在的GDP已经10万亿美元了,我们看一下10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0万亿美元比一比,科技含量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央提出供给侧的改革,就是包括我们的经济增长不能光靠强的刺激,刺激消费、刺激出口,没有供给侧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很可能会败下阵来。

对农业来讲也是这样,我们这个农业2004年以来,我们的粮食已经连续12年增产。现在一些粮食大省的领导到北京开会,一见我们就说不好意思,今年粮食又增产了,但是增产不是坏事。现在不能说粮食已经过关了,中国是13亿人的大国,永远不要说中国的粮食问题已经高枕无忧了,已经彻底解决了,不需要重视了。这些年的粮食增产,2007年以来,中国增产的粮食60%是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每年增加100万公顷,增产的玉米占到增产粮食的60%,增产的玉米主要是东北,东北这些年好像不种玉米思想就不解放,第四、第五基本带过去根本不种玉米,因为现在玉米价格好,都种玉米,说现在玉米库存爆满。现在粮食的供求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呢?结构性不足和结构性过剩同时并存,比如说大豆,我们到11月底,我们已经进口了1450亿斤大豆,也就是7000万吨以上。国内的产量是1200万吨。但是,大豆是结构性不足的,但是像玉米这样的产品已经出现结构性的过剩。所以说现在粮价开始下跌,也是市场的规律在起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一些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呢?我们要提高粮食的产能。我们要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政策的保护是更加注重粮食产能的保护和提升,我们不一定要单纯的追求每年一定要增产多少,但是产能一定要保护、一定要提升。中国粮食的战略没有改变,我接触到很多西方的一些专家,国际一些农业跨国公司的负责人,我说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没有改变,我们的粮食战略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适度进口,这是一个完整的政策描述。现在提出要更加重视产能的保护,但是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科技支撑没有改变,包括适度进口。

现在确实很多人认为粮食是负担,认为国外粮食这么便宜,我们为什么要抓粮食呢,进口就可以了。习近平总书记讲,作为一个13亿人的大国,我们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碗里一定要装中国的粮。全球大米的贸易量,没有超过3500万吨。也就是700亿斤。中国一年大米的消费量大约是1.6亿吨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的饭碗不端在自己手里,碗里不自己的粮食,你靠谁来养活你?13亿人的大国,绝对不能说我们的吃饭问题、口粮问题可以放弃立足国内,我们要以我为主,这是毫不动摇的。当然,我们要树立一个大食物的观念,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树立大粮食、大食物观念,要面向整个国土开发多样化的食物资源。一说到食物,不能认为食物就是粮食,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什么叫食物?淀粉、油、糖、油脂、蛋白质都是食物组成部分,我们讲粮食安全翻译成英文是Food security而不是green security,是Food security,这个Food一定包括谷物、糖、油,包括各种蛋白质,肉蛋奶,我们要树立大粮食、大食物的观念,要加快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的种植结构,比如说东北地区包括华北地区,本来可以大量的种一些饲料作物来发展畜牧业,现在这个玉米价格很好,都种玉米,反正国家收,价格也很好。但是你要搞青贮玉米去发展养殖业可能更好,但是我们的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现在一年从国外进口的优质牧草100万吨以上,中国是一个牧草的进口大国,现在大量的从美国,一些国家进口牧草,但是我们的饲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我们要建立一个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现代的畜牧业、现代林业和现代渔业,这一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

什么叫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呢?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目标,今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但要重组,而且农产品供给的质量要适合消费者的需求。资源是可承载的,你的品种、品质要切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有效供给,比如说我们的奶业,现在到国外第一是买奶粉。跟我出去的年轻人,只要家里有孩子,一买买上五十年奶粉回来,国外的奶粉便宜,而且比较放心,如果我们都在鼓励发展农林畜牧业,但是国内的消费者如果对我们的产品没有信心的话,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好价钱,我们生产的东西是无效供给,所以说这两年有些农民养奶牛卖不出去。我们有一个农业公司到新西兰去投资建奶粉加工厂,新西兰鲜奶比我们要便宜的多,一公斤两块,美国两块六,我们一公斤高的时候达到4块钱。农民如果一斤奶卖一块钱,农民就不划算了,有的地方出现加工厂不收鲜奶,农民没有办法,自己喝喝不了,卖给旁边的养殖场,养殖场给几毛钱一斤农民就把它卖掉了,所以说这就是无效供给。我们的农业发展,面对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需求,如果农产品供给侧的改革跟不上,我们的农业就会败下阵来,跟整个经济一样。

推进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有很多现在政策框架,我认为已经非常清晰了。

第一,我们还要保护耕地,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我们比美国多10亿人,但是美国耕地比我们多10亿亩,俄罗斯耕地跟我们一样多,但是人口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印度人口比我们少1亿人,但是印度的更低比我们多了6亿亩,所以我们在快速城镇化过程当中,还是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习近平讲的。今后,我们会尽快全面划定永久保护农田。这些年,城市占了很多最好的水田,但是我们的政策要求,你占一亩水田还得补一亩耕地,哪有那么多耕地可以补,很多基本农田都补到山顶上去了,很多基本农田都补到滩涂上去了,有的干脆就给你多占少补,只占不补,实占虚补,实的占了,但补的是虚假的,这种情况中央也在加大督查的力度。我们不光要提高耕地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耕地的质量,所以说“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改良我们的耕地。我会前跟邱勇校长、顾校长汇报,我们清华大学,比如说盐碱地改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据我所知,现在在张北,一个最新的科研成果,7千亩地连片的改造已经完成了,效果非常好。这个技术将来对我们的耕地改良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盐碱地可以改良的还有1亿多亩。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农业的科技创新,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我们有五六千家种子公司,美国10几家种子公司就占了市场销售额的60%以上,我们现在的种业很危机,我们清华大学生物技术研究实力是相当强的,我们也期待清华大学在种业发展方面能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期待中国能够出现自己的种业巨头的公司。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如果种业没有竞争力,农业就谈不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二是我们要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现在劳动力越来越贵,跟台湾六七十年代已经完全一样了,在农村,没有人愿意去干农活,我们现在要提升农业全程的机械化水平,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业的产业链进行改造。我相信,在今后5-10年,中国在互联网+现代和食品产业领域一定会出现一些巨头的公司。道理很简单,我们一年增加的城镇人口就是1600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人口规模,这个需求是不断地在增长,对食品的需求。而且现在中国的网民越来越多,互联网今后五年要在农村普及宽带,将来农民不但可以买工业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卖他的农产品。

第三,要发育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提高发展农业各种适度的规模经营。现在大陆和台湾都一样,农业经营的规模都很小,我们都对台湾过去五十多年的土改做过认真的研究,现在大陆一个农户的平均规模是0.7个公顷,台湾也就不到两个公顷。现在你说要搞土地集中,这也行不通,耕者有其田的概念,在中国人的心里都是根深蒂固的。你说现在鼓励土地使用权私人买卖,一个村就搞一个大地主就可以了,这也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台湾是1个农民种10个农民的地,大陆今后也会是这么一个格局。一个农民种10个农民的地,也就是说通过土地流转,通过合作服务,能够扩大农民的经营规模,但是不鼓励搞土地的兼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它的引领作用。它引领科技的推广、引领结构调整、引领绿色发展,引领市场的开拓。如果没有这么一些新的经营主体,我们还是要靠一家一户就种0.6个公顷,谈不上绿色发展,一些科技也推不开。我们的农业也很难把成本降下来。

第四,我们要改革我们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和收储制度,特别是粮食的价格政策和收储制度。比如说玉米为什么发展这么快?2007年,我们实行了玉米的临时收储,收储价格越来越高,这个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就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多种粮,当时我们的粮食供求是很紧张的,但是现在农民越种越多,供求关系改变了,这个价格里就包含对农民的补贴。下一步改革就是要让市场来反映价格,供求反应价格。但是农民的利益必须得保护,就得给种粮的农民补贴,不给补贴的话他就不种粮了,他不种粮食,粮食的产能就保不住了,所以下一步特别是像对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的改革现在还在研究,但是改革的思路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要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保护农民合理的收益,绝对不能够让农民吃亏。

第五,现在农业发展,我们不能够单纯年年追求产量的增长,我们要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很多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已经很大了,比如说华北地区整个地下水超采已经非常严重了,我们发展农业消耗的水资源,比发达国家要多的多,我们的很多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已经带来了损害,现在我们应该让超载的资源休养生息,人需要休养生息,资源也需要休养生息。今后我们将会实施一系列重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计划,或者实施一些重大的项目。

比如要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比如说我们要鼓励农民进行合理的轮作,比如说现在黑龙江今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就增加了将近200万亩,实现了大豆和玉米的轮作,其实在东北这个地区,豆麦轮作,包括种纯小麦,种大豆,尤其是种大豆保护地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现在玉米价格好,效率一亩地比大豆要高300多块钱,农民都种玉米,大豆滑坡非常严重。我们要鼓励各种各样合理的轮作,我们在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还要实行休耕或者是季节性休耕。比如说最近两年中央支持在河北全省范围内开展地下水过度采伐的治理,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实行季节性休耕。河北今年大约休耕了有80万亩耕地,过去一年种两季、种一季麦子、种一季玉米,现在只种一季了,另一季不种了,不种得补贴农民,我们认真研究了台湾休耕的一些做法,台湾现在水田的休耕大约占到了20%,但是台湾休耕一亩耕地给农民的补助是600多块人民币。美国从1985年以后也搞休耕,美国现在最多的年份一年可以休耕到2亿亩耕地,占到美国耕地面积的6%,美国休耕的耕地一亩地给农民的补助是8个美金按,在中国要给8个美金让它休耕了?你打死他他都不休,8个美金他就给你休耕了,要给农民600块钱他还考虑考虑,农民是很现实的,他必须有钞票,他要生活。所以说休耕的耕地规模肯定不能搞太大,美国每年休耕,它的财政预算从来没有超过20亿美金。而且美国休耕的耕地,休耕是有周期的,一结束以后87%都恢复耕作,但主要是用来种牧草。

在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探索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家注意一下,一是探索,二是试点。很多人说中国人要搞大规模的休耕了,这个判断是不准的,我们还是要探索,我们要建立这么一个轮作休耕制度,先进行试点。农业部正在推出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现在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率也就35%-36%,少使既可以降成本,又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上述这些政策举措不会损害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培育粮食的生产能力,不会造成中国粮食生产的滑坡,也不会造成中国粮食进口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第六,中国的农业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就是怎么样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东亚国家和地区,这些都是小农的一些体制,我们要跟新大陆国家去竞争很难,我们一个农场一个公顷,两个公顷,到美国就一千个公顷,到南美洲3千个公顷,4千个公顷。欧洲一个农场还有三五十个公顷,一个公顷的农场和一千个公顷的农场怎么去竞争?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水平15点几,不到16%平均的水平,是全世界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第一。我们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我们对农业的关税保护和边境保护水平是很低的,现在真正的挑战来了。过去十年,我们觉得还可以,现在真正的挑战来了,下来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国际影响日益加深,现在几乎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先是进口大豆,80%以上的大豆靠进口,再是进口牛奶、猪肉、牛肉、羊肉,国外的羊肉进口来,1斤也就十三四块钱。所以说为什么肉的走私那么严重,它是暴利,前两年新疆的羊肉一公斤卖到70块钱,现在一公斤也落到40块钱了,这跟大量的走私牛羊肉也有关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谷物也开始大量进口了。现在小麦、大米、玉米,进口量不大,但是高粱也是谷物,大麦也是谷物。今年1-11月份我们进口大豆1451亿斤,增长了195亿斤,我们进口的大麦,1-10月份972万吨,进口的高粱878万吨,进口的玉米酒糟594万吨。增加了308亿斤。这些数字可能是很枯燥的,但是他的边际影响大的不得了,我们进口的大豆增了将近200亿斤,进口的谷物超过了300亿斤,那就是500亿斤的增量,国内的粮食增加了288亿斤。12月份的进口数据一出来,进口肯定是超500亿。我估计国内增产288亿,进口增了500多亿,将近800多亿的增量。现在国内增产的玉米全部入口,饲料加工厂用的都是国外进口的高粱,国外进口的大麦,国外进口的DDGS(饲料)因为便宜。为什么小麦、稻谷很难进的来?因为有关税配额的限制,配额以内1%的关税,配额以外我们征60%的关税。今年1-11月份,我们这个关税配额的使用,我们小麦的配额是936万吨,我们只使用了26.5%的配额,玉米的关税配额是720万吨,只使用了62%,大米的配额是532万吨,配额只使用了50%。很难进来,配额都没有用完,配额以外再进再征65%的关税不划算,但是国外的高粱,现在美国农民是憋足了劲来种高粱,中国还有多少专家研究高粱、研究大麦?全球的高粱85%卖到中国来了,现在进口合理不合理,在目前的政策下,是合理的。但是现在这种进口主要是由于国内对价格的干预,特别是玉米价格的干预程度太高。玉米的价格已经不能反映供求了,如果中国调整了政策,我想明年的情况,如果我们调整了政策,高粱、大麦、DDGS的进口不用限制,自然就会断崖式的下降,这是市场规律的作用。现在政策不调,我们越来越被动。我们调整政策也是完全合理的,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向国际市场发出一个信号,我们的政策扭曲给你们创造了重大的机会,我们政策一理顺,你的机会可能就没了,我们需要发出这样一个信号。

现在,我们全球化,农业的对外开放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不会搞农业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还要继续来坚定不移的加快农民的对外开放,我们要扩大优势农产品得出口,我们一定也会适度进口国内紧缺的农产品。我们要不断地鼓励农业走出去,还要培育中国的农业跨国公司,我们还要在国际贸易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我们要使得农业贸易增长与国内农业的发展协调起来。我们要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来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农业贸易关系。

(编辑:褚双双)